培训“深下去”技能“提起来”——山东泰安积极探索服务企业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
发布:人社部 时间:2020-11-18 12:57:41 浏览:1277 次
近年来,随着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,山东省泰安市人社部门积极探索服务企业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,融合政策引导和服务指导,将培训“指挥棒”交给企业,让企业发挥主导作用,不断促进人才技能提升,推动企业稳岗增效。目前,泰安的企业处处涌动着强培训、学技术、争上游的热潮,这座城市正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“流动柜员”服务企业“零距离”
7月,泰山东麓的“封禅大典”舞台依旧冷清。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,泰安市泰山封禅大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连续半年停止营业,运转困难。
“以前公司每年3月底到11月中旬演出,演出230场左右。今年因为疫情原因,公司一直还没开演。”公司负责人说。
就在公司负责人一筹莫展的时候,泰安市人社部门的“流动柜员”主动对接公司,解读政策,提供服务。
“我是泰山景区的人社服务‘流动柜员’。泰安市人社局出台了以工代训的政策后,我们目前正对接企业进行摸排、核查,把政策送到基层,让真正有需要的企业享受政策带来的实惠。”一位泰安市人社局工作人员拿出手机,展示与公司的聊天记录。
以工代训支持企业以训稳岗,泰安市人社局按照市直、县市区、功能区划分网络,为企业配备人社服务“流动柜员”,形成“一对一”“人对人”“点对点”的政企直通模式,实现政企实时对接,提供“零距离”服务。
“幸好人社局工作人员送来以工代训政策,解了燃眉之急。疫情期间,我们培训70余人,经审核后,人社部门将按月发放以工代训、以训稳岗补贴10万元,这极大缓解了企业的困难。”公司负责人说。
“以师带徒”培训更专更严
“咱们今天先看一下实验展台,熟悉各类设备性能……”日前,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员工温广勇正在为自己的徒弟们授课。温广勇是位名头很响的师傅,由他担任领办人的技师工作站,被山东省人社厅评为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。
谈到自己的徒弟,温广勇说:“我负责设备能源部,对徒弟要求比较高。徒弟们必须专业对口,比如电工,必须是电器专业,有专业技能还要考取上岗证。老师至少带半年,然后再鉴定他的技能水平,如果鉴定不合格将延长试用期。”
在泰安,“以师带徒”、新型学徒制让技能薪火代代相传,手把手教、实打实带,让职业技能培训更专、更严、更实,为企业筑基蓄能。
艾贞,建厂初期就来到泰安某西装公司,从“新手”到“熟手”,自认为聪明的她,因为缺乏师傅的专业指导,仅学习西装装袖工序,就用了半年之久。
标准严格、工序复杂,新入职员工量大,师资力量缺乏,培养新一代职工非常艰难。面对这种情况,近年来,泰安这家西装公司不断革新学徒培养方式,请来车间内最有资历的老师傅,把制作西装的每道工序进行标准化操作拍摄,制成视频,让每位新入职员工对西装制作有初步认识。
公司由企业总工程师、工艺师、车间主任等技术骨干担任“帮带”师傅,明确“帮带”计划、“帮带”内容、“帮带”目标和“帮带”时间,并组织签订“师带徒”协议书,建立“一带一”“一带多”等新型“传帮带”模式,确保员工技能提升取得实效。
同时,在泰安市人社局的指导下,公司推行全员“帮带”出经验,对每位新进员工统一进行基础技能培训,将基层操作工艺培训贯穿到员工职业生涯始终,确保全员基本技能达标。对于新进员工,每位老员工都可以是师傅。
公司还创制案例培训模块,结合国内外客户不同产品质量工艺要求,通过对每个岗位、工序进行细化和分解,摸索出详细操作步骤、注意事项和动作数据后,形成针对性强、实效突出的培训案例,针对员工日常技能提升中发现的问题,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。
从“破冰之旅”到“乘风破浪”,2018年,这家西装公司成为泰安市唯一一家新型学徒制试点单位。
“现如今,新入职员工仅需3个月时间,就可以成为一名熟练的西装装袖工。”艾贞介绍。
校企联合理论实践双保障
强企需强技,深化产教融合,需不断发挥企业和学校双主体作用。近年来,泰安市人社局印发《泰安市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实施细则(试行)》等文件,指导企业利用自有办公(生产)场所、技术人才、设施设备等资源条件,建立企业自己的职工培训中心,深入推进校企合作,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泰开集团创新校企模式,提出全新优化策略,有效化解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脱节矛盾。
依托集团总部厂区,泰开集团专门建立泰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,企业、学校实现无缝对接,新开设岗前培训、在岗培训、新技师培训等项目,今年计划培训6000人次,满足集团对高技能人才需要。
“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,师资力量、员工脱产培训等都是制约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因素。科研攻关、学训融合锻造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底气实力。积极推进企业和学校的全面人才培训合作,妥善解决职工脱产培训影响企业生产问题,可以实现校企合作双赢。”泰安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。